明星AI编码助手涨价10倍惹怒开发者!CEO 回应:有人花千元薅了我们10多万,不挣钱不可持续

发布时间:2025-10-18 09:00:19 广东省佛山天马集团有限公司

作者|冬梅

1

 Augment 代码助手定价模式变更,用户称涨价超 10 倍

10 月 16 日,据外媒消息,AI 代码助手 Augment Code 已更新其定价模式,不再以消息交互次数为依据,而是改为按 AI 使用量计费。该公司表示原定价模式 “不具备可持续性”,但有用户计算后发现,新定价模式下成本上涨了 10 倍以上。

这家初创公司于 2024 年 4 月成立,联合创始人包括前微软软件工程师伊戈尔・奥斯特罗夫斯基(Igor Ostrovsky)和前谷歌 AI 研究员盖伊・古尔 - 阿里(Guy Gur-Ari),并获得了包括前谷歌 CEO 埃里克・施密特(Eric Schmidt)在内的风险投资支持。其核心产品为 Augment Code,可提供 AI 驱动的聊天功能、Next Edit 代码建议、嵌入式代码补全以及智能体 AI 编程(能从零开始创建应用程序)。

Augment Code 的热门功能包括:

  • 记忆功能(Memories):可跨对话保存上下文信息;

  • 200K 上下文窗口:意味着 AI 能更充分地了解需处理的代码库情况。

此次涨价距离上一次调价仅过去 6 个月。最初,该产品的定价方案分为三类:

  • 面向个人的免费社区版、

  • 面向专业人士的 30 美元 / 用户 / 月版

  • 面向企业的 60 美元 / 用户 / 月版,且所有方案均提供无限次聊天和代码补全服务。

到了 5 月初,原有方案被替换为 “更简洁的新定价”—— 按成功处理的消息数量计费。具体为:免费用户每月可发送 50 条消息;50 美元的开发者版可发送 600 条;100 美元的专业版可发送 1500 条;250 美元的最高级版可发送 4500 条。

当时就有一名开发者抱怨:“现在的价格比 Cursor 和 Windsurf 两款工具的费用加起来还高。” 此后,免费版直接下架,取而代之的是 “独立开发者版”:每月 20 美元,仅包含 125 条消息额度。

而这仅仅是个开始。

近日,该公司 CEO 马特・麦克勒南(Matt McClernan)发布新公告称,“对 Augment Code 而言,按用户消息数量计费的模式在商业层面无法持续。”

那新定价方案又是什么样子?据官方博客,试用用户现在使用有效信用卡注册即可获得 30,000 积分额度。使用积分额度时,用户可以选择付费方案或转为免费方案。

根据开发人员目前使用 Augment Code 的方式,以下是新的基于积分的定价模型中的典型用法:

  • 完成和下次编辑用户:预计每月 20 美元的计划

  • 每日代理用户:每天与代理一起处理几项任务的客户预计每月总使用费用在 60 至 200 美元之间

  • 高级用户:如果用户依赖远程代理、CLI 自动化,并且大部分代码由代理编写,预计成本为每月 200 美元以上

2

 网友吐槽:用户帮助优化完系统就被排除在外

已有用户自行测算过成本。 其中一名用户收到邮件通知显示,过去 7 天内其共发送 “31 条消息,按新定价模式换算相当于 40982 积分”。据此计算,成本涨幅超过 10 倍。该用户表示:“我要放弃了,虽然这段时间用着还不错。”

另有用户质疑,Augment 是利用早期用户完善系统后,再通过涨价将他们排除在外。“我们为测试和优化他们的基础设施出了力,还为此付了钱,现在却被一脚踢开。”

在该用户帖子下方,有人回应猜测 Augment 可能并没有特别多的企业用户,因为很多企业不会批准员工使用 Augment Code 这类 AI 编码工具。

“说实话,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卖了多少企业套餐。我觉得他们的很多客户都不是企业用户。我在政府部门工作,任何 IT 部门都不可能批准这玩意儿。让他们批准 Copilot 就已经够难的了,更别提这个了。”

还有用户表示,他们怕是要失去大量客户了,毕竟才到这个阶段,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。

“且不说产品问题频发、客服部门的回应始终敷衍,就连用户提出终止合同也毫无反馈;再加上如今各类 AI 代理工具层出不穷、选择越来越多 —— 种种因素叠加下,他们先前积累的所有好感、以及旧套餐攒下的口碑,全都被自己如今的操作毁得一干二净,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”

3

 CEO 下场回应:不盈利不可持续

对于网友的指责,McClernan 南则辩解称,按使用量计费正 “迅速成为行业标准”,并提及 Zed、Replit、Cursor、Anthropic 等竞争对手均已调整定价模式。

他继续解释道,问题核心在于 “消息” 这一计量方式无法反映实际的 AI 使用成本 —— 一个复杂的提示词可能需要大量后端处理资源。他举例称,一名使用 250 美元最高级版的用户,每月给公司带来的成本 “接近 1.5 万美元”,不过目前尚不清楚该用户是否额外购买了消息额度

公告中强调,当前的 “用户消息” 计费模式,理论上看似简单,实则存在两个核心问题:一是对 Augment Code 的用户不公平,二是无法准确反映我们运营业务所需的成本。而且,采用这一模式的并非只有我们 ——按使用量计费正迅速成为行业标准。

“用户消息” 模式将每一次交互都视为同等价值,但不同操作的复杂程度差异极大。以下为两个典型例子:

  • 让智能体(Agent)编辑一个 CSS 类

  • 让智能体重构移动端支付界面并添加 Apple Pay 功能

该公司还重点提到两项操作虽然完全相同,但背后的成本相差巨大,本质上对公司来说是一种”惩罚“。

“目前,这两项操作的计费完全相同,但背后涉及的工作量、耗时与成本显然天差地别。这种模式对开发者而言缺乏透明度,也与该领域的创新方向不符。如今,最先进的推理模型越来越倾向于通过 “暂停并询问澄清问题” 优化结果 —— 但在此模式下,用户虽能获得更优、更贴合需求的成果,却会因消息数量增加而承担更高成本,这本质上是一种‘惩罚’。”

最新的定价模式基于 “积分” 计算,积分数量旨在匹配提示词处理的实际成本。由于消息数量与积分之间没有固定换算比例,新方案对不同用户的影响也存在差异,但 McClernan 指出,“重度用户可能会最明显地感受到价格变化。”

在确定定价变更的几天后,McClernan 在领英上发帖称,这个领域竞争非常激烈,但 Augment 在市场中的赢单率超过 80%。

我几乎每天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:Augment Code 和其他 AI 编码产品到底有什么不同?从外部来看,这个市场已经非常拥挤。很难判断哪些公司能长期生存。新的竞争者和大语言模型几乎每周都在出现——几天就能做到 0 到 500 万用户,几个月就能冲到 1 亿……

其实答案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释:

我们专注于企业级软件工程师,而不是那些做 0→1 项目的“情绪型”开发者。我们在隐秘研发阶段投入了两年以上时间,先解决了最难的问题——如何在大规模、极高复杂度的代码库中实现实时上下文理解。随着代码库复杂度增加,我们的差异化优势会越发明显。自助服务(Self-serve)并不是为了营收,也不是我们的利润中心。它的目的,是让全球的开发者都能体验我们的“上下文引擎”,在其他产品无法运行的代码库中看到它的潜力。我们认为,AI 对软件工程的主要影响不会发生在 IDE(集成开发环境)内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去做 IDE 分叉版本,而是构建了基础设施,让企业能够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中使用,并随着它们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(SDLC)中推进自动化而共同演进。

Augment 无疑是面向专业软件开发者的最佳产品。 我们在市场中的赢单率超过 80%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正在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帮助他们重塑工程文化与流程。

4

 成本测算存在严重失误?

有分析认为,Augment 屡次涨价的根本愿意是 Augment 最初进入市场时采用的定价模式并不现实 —— 半年内两次大幅涨价,足以说明其在成本测算上存在严重失误。

尽管如此,这一事件也为用户敲响了警钟:很多人此前并未意识到 AI 处理的高成本,而 AI 运算本身对算力的需求极高。

一位接近 Windsurf 的人士接受 TechCrunch 采访时表示,Vibe Coding 的程序员,尤其是在 Windsurf,通常都非常昂贵,以至于毛利率“非常低”。这意味着运行该产品的成本高于这家初创公司的收费标准。

该人士解释说,这是因为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的成本很高。AI 编码助手尤其面临着始终提供最新、最先进、最昂贵的 LLM 的压力,因为模型构建者会对其最新模型进行精细调整,以改进编码和调试等相关任务。

这位人士表示:“如果你不参与大模型行业,那么经营这项业务的成本将非常高。”

Vibe Coding 和代码辅助市场的激烈竞争加剧了这一挑战。

许多人认为,Windsurf 面临的利润压力可能会影响 Cursor 的制造商 Anysphere,以及 Lovable、Replit 等 Vibe Coding 公司。

“所有‘代码生成’产品的利润率要么是仅能维持收支平衡,要么是负值。简直糟透了,”Mocha 创始人 Nicholas Charriere 说道。

Mocha 是一家 Vibe Coding 初创公司,提供后端托管解决方案,服务于中小企业。他还补充道,他认为该行业所有初创公司的变动成本都非常接近,可能在 10% 到 15% 之间。

但事情也稍有例外,与 Windsurf 等企业不同,Anysphere 发展非常迅速,它打算继续保持独立运营,并且已经拒绝了包括 OpenAI 在内的收购要约。今年 1 月, Anysphere 宣布正尝试建立自己的模型,以便更好地控制开支。

据《The Information》报道 ,这家初创公司 7 月从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 团队挖走了两名负责人,但两周后,这两名员工又回到了 Anthropic 工作。

除了建立模型之外,Anysphere 还可以预期大语言模型的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。

“这就是每个人都指望的,”谷歌风投的普通合伙人埃里克·诺德兰德 (Erik Nordlander) 说。“当下的推理成本,将是有史以来最贵的。”

此事也印证了 AI 成本优化的重要性:开发者可通过优化提示词减少令牌(token)使用量,或调整模型参数以降低消耗;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模型,其成本也存在差异。但在企业场景下,要让专注于完成编码工作的开发者同时考虑 AI 成本优化,恐怕并非易事。